当前位置: > 九游会老哥吧 >
九游会老哥吧从故乡韶山走出去后,投身革命,戎马倥偬,南征北战,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对家乡和父老乡亲充满了思念之情,仅20世纪50年代,他写给亲朋故旧和父老乡亲的信就达100余封。这些书信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,把领袖和乡亲紧紧连结在一起,乡亲们的一切都萦系在这位韶山赤子心头,每封信都饱含了他对故土的一片挚爱深情。
在南岸这个自然村落里,有三四个屋场。家的下首屋场,住的是一位邹姓人家。主人邹春培胸中颇有文墨,在家开设蒙馆。8岁上学,启蒙老师便是邹春培。
邹春培有个儿子,名叫邹普勋,小名亨二,绰号皮蛋。与年龄相仿。他和既是邻居,又是同窗,自小就十分要好。田边放牛,结伴而行。上山打柴,相约而去。采到刺莓,采到栗子,他们从来都是共同分享。当然,他们也打过架,那是为着好玩,极少有当真的时候。
童年时代的生活场景,往往伴随着人的一生。1949年10月1日,在城楼上庄严宣布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!”那浓重的韶山口音,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。通过电波,传遍五洲四海,让整个世界都震撼了。就在这之后的一两天,的九弟毛泽连从韶山来看他。兄弟俩在一起拉家常时,问毛泽连:
毛泽连比整整小20岁,不知的童年好友绰号叫皮蛋。他还以为当了主席的三哥想吃皮蛋,北京城里没得买,要乡间兄弟送一些来,说:“皮蛋?我娘每年都做的,三哥您要么?我让家里送些来!”
知道他听混了,哈哈大笑道:“不是吃的皮蛋啊。是下边屋场的邹普勋亨二哥嘛!”毛泽连这才恍然大悟。
“也不好。”毛泽连说,“邹普勋是个老实人,劳力不强,又不会做生意,赚不到钱!”
“唉!”叹息了一声,“下一次要接他来北京住一住。如果有病,就去看看医生。几十年没见过面了,怪想念他哩!”
毛泽连回家后,给邹普勋捎来了的问候,还说欢迎他方便的时候,去北京作客。邹普勋感慨万分,仍然是这样重感情!他立即给去信表示感谢,同时也介绍了家乡和个人的生活情况。他说,他也想念,但由于自己患病一年多,手边又比较窘迫,暂时不能去看他。
很为老友担忧,于1950年5月15日给毛宇居写信,请他对邹普勋“酌为接济若干,容后由弟归还”。
尚望好生保养。你家里人口多少,生活困难至何种程度,你自己还能劳动否,便时尚望告我。此祝
1952年8月,再次捎信,邀邹普勋去北京叙旧。邹普勋一直到9月中旬才动身,与李漱清同行,到了长沙又与在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校长张干、历史教员罗元鲲结伴,于9月21日到京。9月26日上午,派人把他们4位接进。客人一到,闻讯出门迎接。他与师友们一一握手问好,随即请他们进客厅就座,并把李敏、李讷喊出来,介绍说:“你们平时讲,你们的老师怎么怎么的好。这是我的老师。我的老师也很好!”他接着又诙谐地说,“我的老师,你们要喊太老师喽!”他的话把大家逗笑了,开头的那种拘谨气氛顿时消除了。生性风趣幽默,他拍拍邹普勋的肩,又对张干等几位老先生说:
“您们一定不知道,我的这位童年伙伴有个绰号,叫‘皮蛋’。皮蛋外表上不怎么好看,吃起来味道很不错。他就是这么个人,农家孩子老实巴交,心里头可好哩!”
也是奔60岁的人了,又身居高位,还叫他朋友小时候的绰号,几位老先生都笑得前仰后合。
在京期间,邹普勋等一行游览了北京的名胜古迹。又专门派人领邹普勋去检查身体,回来时,送他葡萄酒6瓶,苹果18公斤,人民币200万元(旧币),另有鹿茸精一瓶。告诉他服法:每次饭前20分钟服用,每次20滴,每日服2次。说:“这种东西我从来都不用。你身体虚,正需要它!”
情真意切,邹普勋十分感激。离京返乡前,再一次问他还有没有要办的事。邹普勋忽然想起,家乡有个叫唐煦存的小青年,和他是忘年交。乡里人出了远门,回乡都得给亲戚朋友带一点礼物。唐煦存爱学习,邹普勋便在书店给他买了一本《社会发展简史》。邹普勋拿出这本书来,说:
在旁的李漱清打趣道:“普勋的意思,要借你的笔写一写。他回去送礼,就金贵啰!”
邹普勋回家后,不久又给他来信:“你的病宜静养,不宜劳作,望加注意。”
1954年冬,邹普勋和几位乡亲相约去北京为祝寿。说:“亨二哥你还年长我一岁,让你来为我祝寿,讲不通。再说,我历来不做寿。老朋友见了面,就谈天讲古吧!”
1959年6月26日,回乡后的第一个早晨,为父母扫墓下山时,路过邹普勋家。他想进去看望老朋友,公社书记毛继生却说:“亨二阿公去年去世了!”一愣,喃喃说道:“他才67岁,还可以多活几年啊!”这时,邹普勋的两个儿子,邹长卫和邹长红正在路边,忙上前来和见面,他们说了许多话。回到招待所,和毛继生研究宴请名单时,特意嘱咐:“亨二哥不在了,把他的两个儿子都请来吧!”
这户邻居姓李。当家人叫李南华。当年,毛家有15亩水田,的父亲毛顺生既要经商,又要种田,忙不过来,便租给李南华家两亩,自己种13亩,但农忙时仍然需要雇工。李南华精通农事技术,为人忠厚,到了农忙季节,毛顺生就雇李南华来干农活。
去湘乡东山学堂上学之前,有几年时间辍学在家。农家孩子需要参加田间劳动。这样,李南华既是他的劳动伙伴,又是教他农活技术的师傅。他们相处得很融洽。
李南华家生活很困难,常常无米下锅。就和母亲商量,给他送些米过去。同时,这也引起他的深思:为什么李南华一年到头辛辛苦苦,反而吃不饱饭呢?不就因为他家没有地吗?他那么会种地,为什么会没有地呢?……也许就从这个时候起,的心里就播下了研究中国社会的痼疾、寻找疗救方法的种子!
李南华比年长20岁,排行第二。称他为二叔,李南华亲切地叫“润之”。他们的友谊如同一曲悦耳动听的乡村牧歌。
有一年,天旱少雨,收成不好。李南华租种毛家的田,几乎只有一半的收成。李南华找到毛顺生,希望能减一部分租。毛顺生勉强同意减一点,但不肯多减。第二天,毛顺生因事外出,叫儿子去李家催租。出于无奈,去李家坐了一会,但一字未提交租的事,回来对母亲说:“二叔家里很困难,田里又干坏了,哪有谷子来交租呢?我看不要他交算了!”母亲心地善良,知道李南华的难处,就同意了。母子俩来了个“瞒天过海”,悄悄地把谷仓打开,爬进去,把里边的谷子扒起一个高高的谷堆。用视觉上的误差,去骗精明的当家人毛顺生。
傍晚,毛顺生从外面回来,问儿子:“李家的租谷交了没有?”说:“交了,都收进了谷仓!”
毛顺生忙去看谷仓,仓里的谷子好像堆高了许多。他抓了一把谷子看了看成色。丢一粒到嘴里,“咯”的一声咬碎。对于谷米,毛顺生可是老行家啦!他说:“嗯,成色不错,也还饱满!”
1911年春,离开东山学堂到长沙读书,以后又从事革命活动,不常回家。只是每年都回来过春节,每次他都要去看望李南华。
1920年前后,的父母相继去世。为了乡谊,也为了对的友好感情予以回报,在安葬的父母方面,李南华自始至终都竭尽所能地帮助,使很感动。
1921年春节,又一次回乡与家人团聚。那时,父母已不在,由毛泽民当家。由于连续的丧事开支,家里元气大损。年关开支十分紧张,又没有带钱回乡。为解燃眉之急,决定去找湘乡一位朋友借一点钱。他写了一封信,找到李南华,请他代跑一趟。
傍晚,李南华从的朋友处回来,果然借来50块银元。但这时,听说李南华家过年连肉都没有,便从借来的钱中匀出20元给李南华。李南华死活不要。说:“我们家有了这30元,也就将就着能过年了。听说二叔家连过年肉都没有,你有几个小孩,他们早就盼过年哩,不要使他们失望吧!”
说:“钱财如粪土,情谊重千斤。我们两家对门对户,有难处,要互相帮助。这钱你先花着,别讲还不还的事!”
这样,李南华不仅买回了过年肉,还买回了粮食,顺利地度过了春荒。的雪中送炭,多少年之后,李南华还常常叨念。
1925年,回乡开展农动,李南华深知在干着一件神圣的工作,他也报名加入农会。而且,由于和对门对户,他更多了一份警觉。一有陌生人进村,他即上前招呼。发现有形迹可疑的人,他马上想方设法给上屋场的发出信号,实际上成了的义务警卫人员。
后来,一旦反动派来韶山清乡,抄的家,李南华总是大胆前去,劝阻他们不要随意破坏家的房屋。
物换星移,世事沧桑。32年后再度来到李南华家时,李南华早已离别人世。不免黯然神伤。这时,屋里一个中年人起身迎候他。当知道他是李南华的儿子李文贵时,握着他的手,感慨地说:“你就是李南华李二叔的儿子啊!我是来看望你们的,可惜二叔不在了!”
李文贵的妻子搬了一把椅子请坐。坐下后,详细询问了李南华去世的情况,又问:
又一声叹息,说:“自然规律,老的总是会去世,没办法啊!”直到工作人员再次催他,他才依依不舍地告别李文贵一家……
Copyright © 2002-2017 DEDECMS. 织梦科技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